Take Him, Earth, for Cherishing by Herbert Howells
British composer
born in Lydney, Gloucester on 17 October 1892
died in London on 23 February 1983
Composed Jun/6/1964
First performance Nov/22/1964 (Washington DC)
Analysis: Sound / Harmony / Melody
此曲是為悼念美國總統甘迺迪總統所創作,因此創作形式用的是經文歌(motet)的形式,大致上可以將此無伴奏合唱樂曲分為三大段落:第一樂段bb.1-36、第二樂段bb.37-85、第三樂段bb.86-126。
一開始的聲部分配有女高音、女低音、男高音、男低音共四個聲部,雖然我們可以見到有鋼琴的伴奏部分在樂譜中出現,但僅是為了平時演練使用,正式演出時仍是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呈現。
樂曲第一大段(bb.1-36)皆為b minor,當中的第一小段(bb.1-9)出現的聲部僅有女低音(Alto)、男高音(Tenor)、男低音(Bass)三個聲部,用緩慢(Quasi lento, serioso, ma con moto, M.M.=63)、齊唱、且音量微弱的方式帶出平緩的氛圍(b.1-4)。到了第五小節後,作曲家運用了拍號改變(4/4~3/2~3/4)、及音量增強的方式引領出不同的感覺。
接著在第九小節,音樂進入了第一大段(bb.1-36)當中的第二小段(bb.10-18);在第二小段中,作曲家用了SATB四個聲部,第十小節的開端,高音部的女高音(Soprano)與男高音(Tenor)齊唱,節奏語音高皆相同。女低音(Alto)與男低音(Bass)用的則是樂曲最初的音高與節奏動機,但將原有的三連音節奏(b.3)改為切分音(b.12)的形式。節拍方面與第一小段(bb.1-9)相同,運用了節拍改變(4/4~3/2~3/4~4/4)使音樂的氛圍有些轉變。
第十九小節開始是第一大段落(bb.1-36)中的第三小段:作曲家將速度調整的稍微快了些(Con anima e movimento, M.M.=72)、亦多增加了一個女高音部(Soprano I and II)樂譜位置(from Bar 19),而男高音(Tenor)雖在譜面上沒有增加聲部,但在樂曲的內容中則是有分部的音程出現(bb.19、24-25),男低音亦有增加音程(bb.25、27),使得此樂段的音樂與和聲的厚度感增加許多。
第一樂段的小尾奏(Codetta,bb.34-36),除了女低音(Alto)旋律,其餘的四個聲部(Soprano I、Soprano II、Tenor、Bass)皆以長音與結合音符(Tie)收尾。
第二大段落(bb.37-85)僅以女高音(Soprano)和女低音用卡農(Canon)的方式唱出;男高音(Tenor)和男低音(Bass)則是到了第二大段的第二小節的二、三拍才出現(bar38),記譜的譜表也回到了最初的四排樂譜(SATB),一開始(bb.37)速度則是落在第一大段的兩種速度(M.M.=63 and 72)之間(M.M.=66)。
第二大段落中的第一小段(bb.37-50)的拍號變化依舊周旋於4/4、3/4、2/4這三種拍號之間,調性為D小調(d minor)。此次的聲部增厚,運用音程製造厚度的聲部:出現於女高音(Soprano,b.46)、女低音(Alto,bb.39、42-44)、和男高音(Tenor,bb.43-44)、以及男低音(Bass.bb.44、47)。在49小節第二拍的ff(很強)、appassionato(熱情地)、與 > (accent/強音記號)、以及由女高音唱出高音A,帶領此合唱樂曲進入了第一次的音樂高潮點,並持續了有五小節之久(bb.41-45),直至46小節才逐漸減少音量、並將演唱音區往下至中央音域。
第二大段落的第二小段(bb.51-57)樂譜編制改為五個聲部Soprano I、Soprano II、Alto、Tenor and Bass,但Soprano I 僅由一半的團員演唱(Semi-Chorus)出主要歌詞,其他四個聲部則是唱出合音的效果,音樂轉為A小調(a minor)。速度方面也稍作調整,較第一小段快一些(M.M.=69),在第55小節的男高音部(Tenor)出現與女高音(Soprano I)呼應的演唱樂句。
第二大段落的第三小段(bb.58-66)又再回到四聲部的譜表,女高音(Soprano)需全員演唱,但分為兩個聲部,音樂慢慢、一點一點地轉為較有生氣感覺(poco a poco piu animato),調性為降B小調(b flat minor)。
第二大段落的第四小段(bb.67-71)轉為升C小調(c sharp minor),附點八分音符、十六分音符、與雙八分音符的明快節奏、以及ff(很強,bb.68-69)引領樂曲進入合唱的第二次高潮點。到了71小節,音樂變得逐漸柔和(dolce)與平靜(più tranquillo)。
第二大段落的第五小段(bb.72-85)仍是在升C小調(c sharp minor)之中,但速度較第二大段落(b.37,M.M.=66)一開始慢(b.72,M.M.=60),並再次調整為五部的樂譜型式(bb.72-79),但實際上女低音(Alto)和男低音(Bass)皆有分為兩個聲部演唱。第八十小節之後,記譜又回到四聲部。
第三大段落(bb.86-129)的開頭,作曲家又將樂譜改為五個聲部(SI、SII、A、T、B),調性轉為B大調(B Major),速度較之前更慢(M.M.=58)。
第三大段落的第一小段(bb.86-99),作曲家運用男聲音量的優勢,將男低音(Bass)用兩聲部與其餘的四聲部齊聲演唱,試圖創造出寬廣且濃厚的情感表現(Ampio, ma espressivo),且整段大多音量皆維持在mf-f(中強-強)。此樂段同樣有拍號轉換運用的手法,但與前段相同,僅有2/4、3/4、和4/4三種互換。
第三大段落的第二小段(bb.100-109)開始於第100小節的男低音(Bass),速度上回到了最初(M.M.=63)。男低音需用微弱(pp)的音量演唱,並帶出具有進行曲風格(quasi alla marcia)的三拍子(3/4)樂句(在我看來這是種很特別的音樂表現方式;因為三拍子多為舞曲風格、而進行曲風格的音樂,則多為兩拍或是四拍子)。
第三大段的第三小段(bb.109-129),作曲家將每個聲部都調整為兩部,因此共有八個聲部。在最後的這個段落,作曲家除了原有的2/4、3/4、和4/4拍子之外,還增加了3/8、5/8(bb.113、116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